国家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方案出台,2027年装机目标1.8亿千瓦,锂离子电池主导市场发展

2025-09-13 09:11:39 华坤新能源 浏览次数 114

9 月 1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未来三年发展划定清晰路径。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需达到 1.8 亿千瓦以上,这一目标较当前装机水平实现翻倍增长,将直接带动约 2500 亿元项目投资,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正式进入规模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在 “双碳” 目标与新能源高比例并网的双重驱动下,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储能行业注入强劲动力,更将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技术突破与质量升级。

file (2).jpg

从发展规模看,新型储能已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 9491 万千瓦,较 2024 年底增长约 29%,是 “十三五” 末期的 30 倍以上。此次方案提出的 1.8 亿千瓦目标,意味着未来两年需新增装机超 8500 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 30% 以上。这种跨越式发展不仅源于新能源消纳的刚性需求,更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使得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经济性日益凸显。

技术路线方面,方案明确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将作为主流方向,同时鼓励各类技术路线多元发展。这一定位既尊重了当前产业现实 —— 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的综合优势,也为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预留了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特别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要求从电池本体研发、系统设计到项目运维建立全链条安全体系,这与此前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的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要求形成政策呼应,将推动行业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提升” 转变。

政策红利将全面惠及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在核心设备领域,电池制造、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等环节将迎来订单爆发;系统集成商则需提升多场景适配能力,满足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差异化需求;运维服务市场也将随着装机规模扩大而快速成长,形成 “设备 + 服务” 的全价值链体系。更重要的是,方案提出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将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速行业洗牌与技术迭代,为我国储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是此次政策的另一亮点。方案明确支持新型储能以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并加快构网型储能应用,这将显著提升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从实践来看,浙江、江苏、重庆等省份的储能项目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已突破 1000 小时,证明储能在调峰填谷、紧急备用等场景的实用价值。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完善,储能将在新能源基地并网、城市电网升级、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资源。

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中,储能线缆作为关键连接组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需要满足 1000V 至 3000V 的高压传输需求,还要适应储能系统的复杂环境 —— 在液冷系统中需耐受冷却液侵蚀,在户外场景中需抵御高低温循环与紫外线老化,在密集布线环境中需具备优异的阻燃性能和电磁兼容性。高品质的储能线缆通过稳定的导电性能、可靠的绝缘保护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将电池簇、PCS、汇流柜等核心设备有机连接,保障整个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

公司大门.jpg

华坤新能源深耕电子线领域二十年,不仅提供符合3C、UL、VDE等多元标准的产品,更针对电气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子等前沿领域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从前期技术咨询、样品测试到批量生产,专业团队全程跟进客户需求,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交付品质。作为电子线制造领域的资深企业,华坤新能源始终以技术创新与客户服务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全球电子线应用的优选合作伙伴。